微創埋線讓妳輕鬆告别黄褐斑!

黄褐斑是发于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黄褐斑又称“黧黑斑”、“蝴蝶斑”。淡褐色、褐色或浅黑色,形状不规则,对称分布于面颊、额、鼻、唇、颏、眉眼周围等处,境界清楚或模糊不清。初起患处轻度潮红,瘙痒继则出现青灰色斑,日久则呈深灰色发展到一定程度,停止发展颜色逐渐变淡,呈黄褐色。

b1
临床表现

       90%的黄褐斑病人为女性,多见于育龄期女性,青春期前少见;肤色深者较肤色浅者更易发生。皮损多见于暴露部位,黄褐斑皮损限局于皮肤的暴露部位,常分布于面部,以颧骨、颊部及鼻、前额、颏部为主,偶尔也可伴有乳晕及外生殖器的色素沉着。

b2
        皮损通常为淡棕褐色、灰色、棕灰色、棕黑色甚至深蓝灰色的斑疹融合而成的片状色素斑。其大小不一,数目不定,可形成弓形或多环状皮损,成线状或彗星发散式分布,对称发生并可呈蝶翼样外观。

皮损多数境界清楚,当色素沉着较少时,其边缘也可不清楚,而呈弥漫状分布。黄褐斑表面无鳞屑,无浸润,一般不伴红斑、丘疹等其他止损。病程发展缓慢,病程难于确定,可持续数月或数年。病人多无自觉症状。

诊断要点

1.面部皮损为色素沉着斑,平于皮肤,色如尘垢,淡褐或淡黑,无痒痛。

2.常发生于额、眉、颊、鼻背、唇等颜面部。

3.多见于女性,起病有慢性过程。

4.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中色素过度沉着,真皮中噬黑素细胞也有较多的色素;在血管

b3
微创埋线治疗

       中医认为黄褐斑与阴阳失调,气血失调,脏腑失调和经络失调有关。脾气不足,则肌肤失养;肝失疏泄,则气滞血瘀;肾亏火旺,血虚不荣,则皮肤燥结。故调理疏肝、健脾、补肾是祛除黄褐斑的关键。

b4
取穴 三维配穴

脏腑背俞穴:肝俞 膈俞 心俞 脾俞 肾俞

任督二脉穴:中脘  关元 大椎 至阳

循经取穴:曲池 足三里 太冲 太溪

操作要点:

        每次根据病情选择5-10穴,关元、中脘直刺,背俞提捏进针斜向脊柱植入线体,足三里、太溪、太冲依据经络循行和迎随补泻植入线体。每周1次,10次为1疗程。

黄褐斑可以配合面部埋线,一般选穴太阳、印堂、阳白、承泣、颧髎、迎香、颊车、地仓、承浆等。穴位可根据黄褐斑部位增减,也可用围刺的方法。局部严格消毒后,选用7号一次性埋线针,浅刺进入皮下,边退针管,边推入线体。一般每3个月1次。配合体穴埋线使用。面部埋线时由于血管丰富,容易出血,所以应该在埋线后压迫5分钟左右。

b5
临症经验

1.中药祛斑倒模联合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

       用祛斑粉(主要成分茯苓、白芷、当归、山药、桃仁等)调成糊状涂于患者面部,用医用石膏调成糊状均匀摊于面部,利用石膏的凝固发热机制促使祛斑膜在面部吸收,30min后温水洗净面部,每周1次,4次为一个疗程;

穴位埋线取穴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肺俞、肾俞,均取单侧。采用一次性医用埋线针,将线体插入针头内待用,取穴后常规消毒,左手绷紧周边皮肤,垂直或斜刺入穴位,以针芯推动线体,将线埋在皮肤与肌肉之间为宜,一般为深度为1.5~2.0cm,稍作提插,待气至。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并外用医用输液贴覆盖,2天后去掉敷贴即可。2天内埋线区不要沾水,以防感染,穴位埋线1O天1次,2次为1个疗程,近侧、对侧穴位交替进行。

2.体穴埋线联合丝白祛斑软膏治疗黄褐斑

       埋线取穴分三组:①肺俞、脾俞、天枢、手三里、足三里;② 肝俞、肾俞、带脉、曲池、血海;③心俞、膈俞、膻中、气海、支沟、三阴交。穴位用安尔碘常规消毒,将0号线体装入埋线针前端,背部穴位进针时针尖斜向脊柱方向刺入2.5-3.0 cm,有针感后注入线体,腹部穴位进针时,直刺达肌层注入线体,四肢穴位直刺达穴位深度有酸胀垂针感后注入,线体不得露出皮肤,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盖针孔,24 h后去除干棉球,不影响日常生活。前3次每隔10d治疗1次(第1次取①组穴,第2次取② 组穴,第3次取③组穴),后3次每隔1月治疗1次(次序同上),6次为1疗程。

在埋线同时以温水洗面后,薄涂丝白祛斑软膏于患处,按摩5 分钟。治疗每日2次,疗程4个月。

临床治疗分析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里有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头面而走空窍”,人体气血的盛衰可以由脸色呈现出来,头面部是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的外在表现,涉及到神采、眼神、面色、皮肤、头发、口唇等内容,面部不同的变化反映了所相对应的脏腑经络的病变情况。经过头面部正面经脉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督脉、任脉等,通过头面部侧面的经脉有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所以通过相关经脉上的腧穴可以治疗面部黄褐斑病症。

b6
       此外,根据临床调查,多数黄褐斑病人均与气滞有关,尤其是某些慢性病病人,如结核、  肿瘤、慢性肝病、肾病或妇科病病人,由于久病挟瘀,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或冲任失调、气血不和,导致气滞血瘀,脉络瘀阻,面部肌肤失养,而发为黄褐斑。故在临床治疗时,各型黄褐斑均以行气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取穴多用膈俞、血海、三阴交等穴。也可以在埋线的同时采用刺血疗法,重点选用背俞穴中的大椎、肺俞、膈俞、身柱等穴,并加拔罐。

肝郁气滞是黄褐斑病人临床最多见病因之一。黄褐斑为女性多发病,女性因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极易情志失调,精神状态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随着年龄增长,加之胎产哺乳伤及于血,心肝失养,气郁血虚。肝郁而气滞,气滞而血瘀,肝气不舒,急躁易怒,相火妄动,消灼肝肾精血,肾阴不足,肾水不上承,精血不足,脉络空虚进而瘀阻而发为黄褐斑。所以临床治疗还要疏肝解郁,兼补肾滋阴,同时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嘱其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保持心情愉快。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