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经常说肥胖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产物,或者说是现代文明病,其实早在5000年前的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上早就有详细的记载和论述了。
在这本书中,有个叫伯高的医生提到有三种表现为肥胖的人:分别是膏人,肉人和脂人。
那么,怎么区分这三种人呢?
“肉坚,皮满者,脂。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也就是说,肌肉紧实皮肤紧绷的人为脂人;如果肌肉不紧实而皮肤又松弛的人就称之为膏人;摸上去皮肤和肌肉连接比较紧的人就称之为肉人。
为什么会有这么三种人呢?
这是每个人气血多少和质地不同决定的,膏人的气比较多,所以表现为皮肤比较松弛,肌肉按上去比较软,甚至肥胖的部位有些下垂,相当于我们经常说的肥肉比较明显的胖子,无论是腹部还是四肢甚至脸蛋儿都胖嘟嘟的;肉人是因为血比较多,充满整个形体,所以表现为形体比较大,这样的人一般肥胖而强壮,上下均肥,皮肉结实,非常有精神。
肉人肥胖实际上并不是脂肪之肥,而是以肌肉较多为主;脂人是由于血比较清而气滑少,虽然也算得上肥胖,但形体匀称,体形协调,没有身体某一部位的比例特别过大。
除了膏人,肉人和脂人之外,伯高还提到了“众人”,也就是算不上肥胖和消瘦的正常人,正常人皮肤、肌肉和皮下的脂膏都是不多不少,气血适中,所以表现为形体不小不大,比例协调,体重正常。
现代医学一般根据人的身高体重把肥胖分成标准体重,超重和肥胖三大类。
从肥胖分类来看,膏人肥胖应当相当于中度甚至重度肥胖的人,从体形上来看,与现代医学的腹型肥胖类型相同。在古代,膏人常见于“堆金积玉,腹若悬箕”的尊荣富逸之士。这些人平素营养充分甚至过量,而体力活动较少,与现代一些典型的啤酒肚肥胖较为相似。
肉人肥胖体内脂肪含量并不超过正常体脂含量,多见于一些体格健壮的运动员。这些人体重超过正常人一般是先天因素或后天锻炼造成体内肌肉比一般人发达所致,由于体脂比例不高,从健康角度来说对身体影响并不大,一般算不上医学上所说的肥胖。但从形体美的要求出发,这一类要求减肥的人也有不少。
如果粗略的把膏人看作是符合肥胖标准同时脂肪比例偏高的人,把肉人看作符合肥胖标准肌肉比例偏高的人,那么脂人就属于符合肥胖标准而脂肪和肌肉比较适中的人。从体形上来看,脂人有一定的膏脂,但这些膏脂均匀的分布在皮下,而不是集中在腹部,或者是四肢等局部,大体相当于现代医学上所说的“均一性肥胖”。
在《黄帝内经》时代,人们对于肥胖可能并不是从审美的角度上考虑的。与现代医学一样,《黄帝内经》指出了肥胖的人可能容易发生某种类型的疾病。其中有一篇论述叫做《通评虚实论》,说“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也就是说肥胖权贵人由于偏嗜肉食厚味,所以容易患糖尿病(消瘅)、中风(仆击、偏枯)、痿厥、气粗急发喘逆等一类的毛病,这是和现代医学认识是一致的。